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给出“中国方案”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创新,尤其在石窟寺保护方面形成了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向国际,例如在波黑投资建成的伊沃维克风电项目,为当地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绿色能源发展两方面均已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所在地河南洛阳,一场正在举行的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柬埔寨、新加坡、日本等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及中国国内的石窟寺保护专家学者,他们就石窟寺保护、传承与价值传播展开交流研讨,共同探索石窟寺保护科学理念和方法路径。
“石窟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刻联系,是人类共同故事的一部分。”在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的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文化处处长杨碧幸说。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石窟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见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并且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中国共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多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充分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创新。“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成为共识,中国石窟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说。
“近年来,龙门石窟组织实施了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潜溪寺渗漏水治理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旁边的环境、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转变。”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说。
在拥有200多座石窟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重要石窟由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形成“一院六地”的运行格局。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论坛发言时说:“我们建成的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可以实时看到院属6处石窟的各种指标变化,为全面、及时掌握石窟动态、预警潜在风险等,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苏伯民表示,中国在石窟寺遗产保护方面已形成一套涵盖理念、技术、应用的完整的“中国方案”,并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让其在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中国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参考和借鉴。”柬埔寨吴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副局长隆科萨尔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工作队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茶胶寺等遗址,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文博机构签署备忘录,大足石刻研究院将建立“中国-意大利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联合实验室”……中国石窟寺保护研究阐释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走进刚刚启用的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力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功能模块映入眼帘,电阻应变仪、岩石渗透分析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D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汉龙分享的石质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与加固技术、可移动文物微生物矿化粘接技术等突破性成果,让不少外国专家直呼“印象非常深刻”。
“中国石窟寺遗产的保护技术、研究设备都非常先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巴基斯坦斯瓦特博物馆馆长那瓦兹·乌迪·斯迪奇言语间难掩激动,“期待能在文物保护、遗址联合开发等众多方面,与中方专家开展交流合作。”
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法,中国不少石窟瑰宝已在数字空间实现“芳华永驻”,相关研究及展示利用亦不断走向深入。
“今年5月,‘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正式对外发布,目前已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图像6万多幅、经卷内容840多万字。”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说,该平台不仅整合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还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具备图像拼接、图像缀合、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
龙门石窟持续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原位寻探、确认、复位研究及展示的全过程,让流散海外的龙门文物得以“数字化回归”,与石窟残存造像“身首合一”。
“希望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广泛交流、深度合作,加大科技保护技术的攻关力度,丰富石窟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传播内容,共同守护好石窟寺这一全人类的文明结晶。”解冰说。
疾风拂过群山,一座座风机如白色巨人迎风伫立,野马群肆意奔驰其间。在波黑西部利夫诺市海拔超过1200米的山地上,代表绿色能源潮流的风电正与山地生灵和谐共生。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电建)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84兆瓦伊沃维克风电项目,于2024年10月全容量并网,成为波黑顶级规模新能源发电项目,年发电量2.59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为当地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波黑专家感叹,这一个项目体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伊沃维克风电场是中企在波黑首个通过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的能源项目,被列入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成果清单。
波黑伊沃维克风电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强介绍,波黑多崎岖山地,路窄坡陡,而该项目风机轮毂高达100米,叶片长度67米,单台风机吊装总重约500吨,是目前波黑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施工面临严峻考验。
建设期遭遇6个月的罕见超长雪季,气温达零下15摄氏度,地表岩石坚硬如铁,地下却是遍布的喀斯特溶洞……如何在施工爆破中保证地下溶洞不坍塌?如何将巨型设备沿崎岖山路运上山?如何在狭小的山地平台吊装数百吨的设备?
王志强说,面对高海拔、喀斯特地貌、恶劣气候等挑战,许多在当地同行看来难啃的“硬骨头”被项目团队一一克服。最终以领先当地同类项目近一年的“中国速度”完成20台风机安装,从建设到并网仅用两年多。
“我们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机组,配备新一代功率控制技术,不仅高效发电,还能稳定电网。”王志强说,配套的智能运维系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实时监测与精准维护,项目顺利实施为中欧绿色产能合作积累可复制经验。
利夫诺钦察尔山克鲁济高原上,生活着近千匹野马。每年都有各地游客慕名来此观赏,当地人更是把野马视作山里的邻居。
伊沃维克风电项目所在地正是野马群的栖息地之一。为保护好野马的家园,项目建设前,团队邀请专业机构开展野马栖息地、鸟类迁徙、水质等评估,制定保护的方法并长期监测。中国团队与当地野马保护协会携手合作,在施工中避开栖息地核心区,确保野马群活动不受干扰,并为野马群提供食盐、修缮饮水槽。
“我们力求将对生态的干扰降到最低。”伊沃维克风电公司综合管理部业务主管陈栋梁说,风机叶片的顶端均涂装了约5米长的红色标记,帮助鸟类识别避让,减少碰撞风险。
2022年以来,项目公司与当地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公益活动,不仅捐资赠物,也带领大家投身绿色环保事业:在利夫诺市卡拉乌拉小学举办“我家乡的风电站”绘画比赛和新能源科普课堂;每年与志愿者一起植树、清理塑料垃圾;邀请波黑特拉夫尼克国际大学新能源专业师生参观项目,介绍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和绿色发展理念。
“每到冬天,波黑一些城市常常经历严重的雾霾污染。”项目员工阿梅拉·佐尔尼奇坦言,长期依赖煤电的波黑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环境难题,加入欧盟的目标又要求其加快控制碳排放。
佐尔尼奇说,中国不仅带来先进的绿色技术,更带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伊沃维克风电场帮助波黑在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这一新能源项目得到波黑政府认可。2022年,项目公司荣获波黑“年度最佳外国投资者”奖。利夫诺市市长琼德里奇表示,风电场符合欧洲能源政策,更给利夫诺带来宝贵就业,此外该项目每年将发电收入的2.5%注入地方财政,成为持续反哺民生的共富源泉。
波黑经济学家加夫兰·伊戈尔强调,“两山”理念为波黑及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通过绿色合作项目,波黑能学习中国将生态保护融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