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 邮编:230041
  • 电话:15755198634(微信同号)
  • 地址:安徽合肥包河区当涂路安徽五金机电商贸城一期A区5栋127号

废墟下的核博弈:伊朗要建更强却为何坚称 “不造核武”

来源:欧宝体育OB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06 15:13:36

  当地时间11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伊朗原子能组织的会议室发表了引发全球关注的言论:“摧毁建筑物和工厂不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伊朗会重新建设,并让它具备更强大的能力。”他此番话语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随即他又做出了相对温和的回应,强调“伊朗的核活动完全是为了和平目的,根据最高领袖的教令,伊朗是禁止制造核武器的。”他一方面表态将继续在空袭后升级重建,另一方面却明确承诺绝不追求核武器。这番话中,一方面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曾宣称“铀浓缩不会停止”,另一方面,美伊五轮间接谈判也陷入僵局。在这些反差背后,隐藏着外界难以理解的几个谜团:伊朗为何敢在空袭后“逆势升级”?它关于“不造核武器”的承诺到底是真心话还是策略?美伊博弈究竟能否找到破局点?

  要理解伊朗的“硬气”,首先要回顾今年6月震惊全球的空袭——美国和以色列联手对伊朗铀浓缩设施进行了打击,当时外界普遍猜测“伊朗的核计划可能会倒退好几年”。然而,11月1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一句话打破了这种猜测:“即使有些核材料还埋在废墟里,我们依然掌握铀浓缩技术。”佩泽希齐扬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科学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摧毁建筑物没用。”

  这句话并非空洞之谈。伊朗的核技术积累,早已经跳出了“依赖单一工厂”的阶段。从2003年启动铀浓缩项目至今,伊朗已经培养出成千上万名核领域的科学家,其中不乏同位素分离、核反应堆设计等领域的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伊朗已经实现了铀浓缩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举例来说,离心机这种用于铀浓缩的核心设备,即便部分工厂被摧毁,只要核心技术人员和生产线存在,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此外,阿拉格齐强调“铀浓缩活动不会停止”的背后,是伊朗的迫切需求:民用核技术对其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伊朗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能源结构过于单一,核能能用来发电、海水淡化、以及医疗同位素的生产等多个领域。据伊朗原子能组织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其在建的布什尔核电站二期投产后,可满足全国10%的电力需求,这对面临制裁、能源供应紧张的伊朗来说,已成“民生底线”,无法放弃。

  “伊朗不寻求制造核武器”的表态,佩泽希齐扬并非第一次提出,但在“重建更强”的背景下,这句话的分量显得很重要。支撑这一承诺的,是伊朗最高领袖发布的“宗教教令”。早在2005年,伊朗最高领袖就发布教令,明确规定“制造和拥有核武器违反教义”,而宗教教令在伊朗的政治体系中拥有最高的约束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不造核武器”不单单是外交辞令,而是伊朗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然而,伊朗对核技术的追求,深层次的逻辑却藏在它的“民生优先”战略中。近年来,伊朗面临国际制裁、疫情以及地区冲突等多重压力,经济陷入困境,通货膨胀严重,民生资源紧张。如果伊朗决定研发核武器,它不仅会触发更加严厉的国际制裁(例如联合国安理会的全面禁运),还将消耗大量本应用于改善民生的资源——根据估算,研发一枚核武器的成本可高达数十亿美元,对如今的伊朗而言,选择这个选项显然是“得不偿失”。

  佩泽希齐扬在会议中特别提到“核活动是未解决民生问题”,这传达了一个信号:伊朗的核计划始终围绕“民生需求”展开,而非“军事对抗”。这一点既是对国内民众的交代,也是在对国际社会的表态,旨在打破“伊朗核计划=威胁”的刻板印象。

  伊朗的“硬气”,背后是与美国日益升级的博弈。自今年4月以来,美伊通过阿曼斡旋进行了五轮间接谈判,但始终在核心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铀浓缩便是双方的“红线碰撞点”。

  美国的立场非常明确:要求限制伊朗铀浓缩的丰度(目前伊朗已经能生产丰度达到60%的铀,接近武器级的90%标准),减少离心机的数量,并且接受更加严格的国际核查。然而,伊朗对此表示“没有办法接受”,阿拉格齐直言:“美国想剥夺伊朗的合法核权利。”

  伊朗认为,铀浓缩技术是“民用核计划的核心”,提升铀的丰度是为满足核电站和医疗设施的需求(例如,丰度为60%的铀可用来生产癌症治疗用的同位素)。如果接受美国的限制,相当于“自断民生后路”。更为关键的是,伊朗认为“美国缺乏诚意”——毕竟美国曾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导致伊朗不得不重新再启动核计划。如今即使通过间接谈判,美国也未承诺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这让伊朗不敢轻易做出妥协。

  美国方面的顾虑则在于“地区安全”。以色列多次表示,伊朗的核计划对其构成“生存威胁”。美国若对伊朗妥协,不仅可能会影响美以关系,还可能引发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不满。毕竟,如果中东地区出现一个有着先进核技术的国家,将打破现有的地区力量平衡。

  伊朗宣布重建后,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的分化。以色列的态度最为强硬——此前6月的空袭被认为是以色列主导、美国默许的行动。如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公开警告“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伊朗的核计划”,并不排除未来再次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

  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则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沙特已经加速推进自己的民用核计划,阿联酋也在扩建核电站。如果伊朗的变得更强大,这些国家可能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核技术能力,进而引发“中东核竞赛”的风险。

  联合国和欧盟则呼吁“重启对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军事手段没有办法解决核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表示,“愿意继续斡旋美伊谈判”,但前提是双方都要“展现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和中国的立场更倾向于“尊重伊朗合法核权利”。俄罗斯是伊朗布什尔核电站的合作方,中国则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反对单方面制裁和军事行动,这为伊朗提供了一定的国际支持。

  伊朗重建的决定,本质上是一场“安全与民生”的平衡术。伊朗一方面要通过先进核技术保障民生需求、抵御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不造核武器”的承诺避免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而美国则在“盟友安全”和“谈判诚意”之间不断挣扎——既要安抚以色列等盟友,又不愿与伊朗彻底决裂,以免引发中东局势失控。

  目前,美伊五轮间接谈判没有达成协议,伊朗的重建已经提上日程,中东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